从两汉文物看汉代的陇西
文/杨郦
摘要:汉墓出土文物是认识陇西两汉文化及经济社会面貌的重要媒介,一些文物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可靠性。同时,因汉帝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并且注重文化的灌输,墓葬出土文物既反映了文化面貌向中原靠拢的统一性,也表现了地方性特殊的一面,但共性明显大于特殊性。文化面貌表现特征显示两汉时这里并不荒蛮,相反,由于较便捷的地理位置,加之汉帝国实力拓展和对西部开发较深入,汉代陇西在大多数时候呈现了一幅开放而繁荣的景象。
关键词:两汉,陇西,社会文化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处黄河上游。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黄河支流渭河上游。陇西在战国、秦、汉时是陇西郡的一部分,据《汉书.地理志》,秦时置陇西郡,秦献公元年(前284年)置䝠道即筑城,西汉时境内有獂道、襄武、兰干三县。陇西处于汉帝国版图西部边境,今仍遗存战国秦昭襄王长城,显示了其边地位置。
陇西处于一个半封闭式地理位置,自成一隅但又是连接关中、巴蜀、西域东西南北重要区域的通道,早在上古时期,就是獂、戎、羌多个民族流动和交替控制之地。战国时期,这里还是农牧交汇区。汉代时,为了巩固和开发西北边郡,推行大规模移民实边的政策,内地居民大量迁入,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又开放、民族成分多样的社会。
这样一个越来越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的地方在汉代大一统时期的具体情形如何,史料很少,难以判断。《汉书.地理志》里的记载只有不多几句:"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史记.货殖列传》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这样的概括使人不知其详,只有从墓葬出土文物来推测其情形。
一、两汉文物间接印证了史载汉代陇西地区武事方面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