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陇西北区采访录》和《陇西西区采访录》点校本面世

作 者:陇博君 来 源:陇西县博物馆 时 间:2023年08月11日     

《陇西北区采访录》和《陇西西区采访录》点校本面世


文 / 杨郦


近日,由陇西县博物馆原馆长汪楷同志点校注释的两本民国地方乡土书籍《陇西北区采访录》和《陇西西区采访录》面世。

“采访录”,又名“采访册”,是晚清诞生的地方志类型,常见的有州、县、乡、镇等采访录。甘肃省图书馆现存甘宁青各州县的采访录十余种,均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奉令之作,多系稿本,甚有价值。陇西相关机构藏有两种本地采访录,即《陇西西区采访录》和《陇西北区采访录》,系作者手写呈送本,属孤本方志,十分珍稀。

“北区”和“西区”的称渭来自民国21年(1932),当年陇西县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将原有行政13区合并为5区,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区,又简称为中区、东乡、南乡、西区、北区,区下设村,村下为庄。“北区”,即行政区划第五区,共辖17村区,公署驻地高窑川村(今通安高阳村)。全区辖地相当现今渭阳、云田、通安驿(南部)、马河、权家湾等五乡镇地域,民间俗称“北路”。“西区”,指行政区划第四区,包括以前西乡的莲峰镇(俗称汪家衙)、长安乡、居义乡及首阳镇、双泉乡及南乡的碧岩乡等这一范围。

1932年,陇西县府组成县志局,聘请士绅编纂民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县志。在各区遴选文学素养深厚品行正派的士人担任采访员采访志料,北区廪生郭呈祥被聘为该区采访员。其所提供的第一手志料原书题为《陇西县北区山水堡庙人物志》 ,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陇西县北区山水堡庙人物志,记载北区南部地理人文,侧重今渭阳一带,涉和平、文峰及云田;第二部分为陇西县后铺山水堡庙人物志,记载北区北部地理人文,涉及马河、通安南部、云田、权家湾乡镇;第三部分为陇西县前铺山水堡庙人物志,与第一部分基本重复,区别在于对个别事实略有增补;第四部分涉及县城等地值得表彰的各类女性。所谓“前铺”、“后铺”,类似前部(南部)、后部(北部)。


陇西“北路”,北与安定区接壤,东与通渭县毗邻,地域辽阔,群山苍莽起伏,沟壑纵横交错。自北宋开垦以来,至清朝结束,历时八百多年,此域豪杰才士之兴替,村庄寺庙之盛衰,民众生计之丰歉,遭逢兵燹之苦状,因无人记载而几至湮没。民国二十二年(1933),文士郭呈祥奉命采访全区事迹,于是便有该史册问世,开县以下乡区志的先河。

郭呈祥为渭阳乡小干川村人,号丹阳,又号春台,生于清同治11年(1872),逝于1957年,享年86岁。小干川郭氏是渭阳耕读大族,自清乾隆至民国,每代族人或建庙修祀,或筑堡设防,与乡民守望相助,耕战与共;崇文尚武,尊师重教,闻人辈出。郭依岱,是呈祥高祖父,乾隆年间武举人。郭世泰,是呈祥曾祖父,主持乡曲。郭圣谟,是呈祥亲祖父;郭圣训,武生,呈祥叔祖父,二人奉父命联络附近“诸父老”组织会社,筹资建庙,虔诚报赛。郭映斗(辰垣)是呈祥生父,县学廪生。学问深遂,精通岐黄之术,善堪舆风水,著有《郭氏家谱》《读易观象》《历年诗稿》《雪山庙志》等,被尊为“南安儒学宗”。郭呈祥童年励志学业,年未弱冠,即考取县学廪生。朝廷罢科举后,积极参加县邑社会活动,望重士林,在县域颇有影响。从保留下来的零星史料看,宣统至民国间,郭呈祥作为北部山区绅士,数次修建小干川一带庙宇;呼吁减轻第五区民众税粮负担,并与众绅民立碑昭示;接受县志采访员差事,走访陇西第五区(北区)乡村,重点摭拾区域山川、庙宇、人物三方面事实为县志局提供信实资料。弘扬其先人及乡民建庙功德,出资印行郭辰垣《雪山庙志》,在县域知识界赠阅流传。躬亲设教,培育人才。创作诗文,抒发胸臆。除本录所载诗歌外,另存有《赠王笏卿》系列诗歌21首。他生活在偏辟山村,长期与农民农事打交道,因而特别关注并理解下层百姓的艰辛疾苦,同情勤劳、坚贞、孤苦、志诚的妇女,对她们的事迹行实做了记载,并不遗余力的赋诗加以歌颂。如其一:“大梦谁能到百年,春花秋月几时妍。三迁孟母芳型在,女辈何甘堕孽缘。”其二:“世风靡靡叹而今,轻薄桃花逐水深。巾帼贤媛松柏性,双青晚岁本初心。”

上一页123下一页
打印   收藏   顶部   关闭
   
 

甘公网安备 62112202000080号

版权所有 (C) 陇西县博物馆 Copyright(C) 2017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李家龙宫龙宫广场东侧 邮编:748100 电话:0932-6622006 传真:0932-6622006
陇ICP备20220026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