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季,陇西县博物馆人员在清理原文化馆仓库时,找到了由元代书法家、高僧雪庵大师题写的玄都观匾额,使这件存世已 700 多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并填补了陇西馆藏文物匾额类的空白。
“大玄都万寿宫”匾额保存现状
该匾为牌位式竖匾,四周镶弧形护栏,呈覆斗状。匾材系柏木质地,表面无施颜料痕迹,疑是因自然剥蚀而掉落。匾身通高208cm,宽132cm,厚3.5cm;护栏左右边高各长210cm,宽18cm,厚3.5cm;上下边长各150cm,宽18cm,厚3.5cm。气势恢弘,堪称煌煌巨制。匾正面上首题“功德主昭毅大将军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汪寿昌建”,双行竖排;正中书“大玄都万寿宫”六字,字大盈尺,亦为双行竖排;落款题“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雪庵书”。全部文字均为双线描勾,阴刻,书体遒劲郁勃,神彩俊逸,显示了书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大玄都万寿宫,简称玄都观,遗址在今陇西县城南大街东侧液压件厂厂区。据多种碑刻记载,万寿宫创自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当时取名天庆观,徽宗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清代更名玉皇观,因在城南,俗称南观。民国时尚存二十多座殿阁,后因建厂,殿宇被陆续拆除,现已荡然无存。
创自北宋熙宁年间的玄都观,到元朝世祖至元年间,已呈现一派萧条衰飒景象。道教大师任宗诚、吴宗祥目睹此况,慨然筹资修葺,同时创建了“通明正殿”、“玉皇之壇”、“两庑”、“三门”等建筑。重建后整座庙宇碧瓦参差,楼阁巍峨。此后,玄都观进入了鼎盛期。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冬,红巾军李喜喜部进军秦陇,攻破巩昌(陇西),旋被总帅汪长生奴等率军收复。经过战火,玄都观又遭到破坏。这时,陇右大乱,人心不定,总帅府在极力镇压人民起义的同时,仍十分重视神道设教的统治术。帅府知事杜宰谕令道士剡善文、秦永慰重新修复玄都观。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工程告竣,这时距元朝灭亡仅有八年了。
元代玄都观的第一次维修,显然是在都总帅汪寿昌资助下完成的,所以匾额文字称他为“功德主”。汪寿昌,字仁辅,号云溪,系汪德臣之孙、汪惟正长子。他承袭都总帅一职时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职衔全称为“昭勇大将军、巩昌平凉二十四处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不久,复赐玉带,授昭毅大将军,职事如故”。(见《汪寿昌墓志》)。昭毅大将军,系武职散官名,为官吏职级三十四阶之第九阶,正三品。雪庵,为佛教高僧,俗姓李氏,名溥光,字元晖。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元悟大师。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世祖时宫中殿阁匾牌,概由李溥光题撰。后来溥光举荐赵孟兆页替代,使赵声名愈加增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可见李溥光擅长榜书,当初声名远在赵孟兆页之上。陇西玄都观匾额文字正是李溥光亲题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像这样形制巨大、书法品位高超、距今年代久远的元代匾额,不仅在甘肃、定西,即便在全国亦属少有。
金元之际,巩昌成为我国西部的政治中心,官衙众多,人口殷繁。因地处要冲,邻近吐蕃,各族杂处,相互融合,宗教文化骤然勃兴。当时巩昌一带流行已久的汉传佛教,因有相当实力而继续发展;藏传佛教(喇嘛教),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而后来居上;道教各派也相继渗入,与佛教成鼎足之势。陇西境域道教有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等各种教派,仅城区就有府陧庙、紫霄观、七真观、玄都观、玉清宫、三灵侯观、关侯庙等大型道教庙宇。全真派出家道士多,信仰徒众广,掌握着城郭南山真武观和城中玄都观,前者常住道士达二、三百人,后者亦有相当规模。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徒裔黄青松、杨明道、梁志通(“志”一作“至”)、李函虚等均涉足陇西或长期居留。现存的一块元代残碑(在医药公司院内)题衔有众多的“真人”、“大师”、“讲师”、“法师”之类道教法名的称号,还有“巩昌路玄门提点”、“巩昌玄门提点”、“前西蜀四川副都道绿”之类的道教职官名目。“大玄都万寿宫”巨匾,由巩昌帅府最高统治者礼请全国最知名书法家挥毫题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统治者对道教的极端尊崇,足以说明元代陇西道教之兴隆。
“大玄都万寿宫”匾额元代样式猜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侯涛老师)
作者简介:
汪楷,字泽范,号醍醐灌顶,文博副研究馆员。陇西县博物馆第二任馆长,县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县管拔尖人才。为政协陇西县第七届、第八届委员。陇西县李氏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陇西县政协文史委特邀编审、定西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博物馆文物建档、文物征集、威远楼彩绘、第三次文物普查、新馆建设方案论证等工作。先后在省地县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有《陇西金石录》上、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