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从民国“三星”粉彩瓷像看粉彩艺术之魅力

作 者: 来 源: 时 间:2021年12月13日     

摘要:陇西县为陇中地区的文物大县,博物馆内共有三级以上文物藏品 400 多件,福、禄、寿三星粉彩瓷像为其中一组精品。福、禄、寿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加之粉彩这一瓷器奇葩与之配合,明快的色调、适中的比例、富有亲和力的人物形象,赏鉴中可以让我们对民国瓷器有所认识。

关键词:三星粉彩瓷像;中国瓷器;粉彩瓷器

福、禄、寿三星粉彩瓷像为陇西县博物馆所藏。福星高 47 厘米,禄星高49厘米,寿星高46 厘米。其中福星白面美髯,双手抱一花袄童子颔首微笑。他头戴白底印花巾,身着绿袍,袍上饰石榴、团鹤等图案,脚蹬黑履,怀中的童子左手握一元宝,圆脸,头顶一撮刘海,模样乖巧可爱。在中国民间,福、禄、寿三星的形象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表达了富贵、发财、多子多福等吉祥之意。禄星黑髯,表情肃穆,头戴双翅官帽,着圆领宽袖红底蟒龙袍,左手持朝笏,右手握玉带,脚蹬黑履。禄星踌躇满志的形象象征着人们对高官厚禄、升官发财的期盼。寿星秃顶白须,慈眉悦目,大脑勺凸起格外明显,他满面红光,双手扶一桔红色拐杖置于右胸前而立,一副笑逐颜开的样子。他的袍身上饰有寿桃、寿字、仙鹤等吉祥图案。寿星以一位快乐、健康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的憧憬和期待。


一、关于福、禄、寿三星

福、禄、寿为民间最普及的世俗神,他们的形成皆与星象有关。福星即岁星,原指木星,后由星神转化为幻想的人格神。现存最古老的星官画像绘制于1300 年前唐开元时,为唐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所绘,名《五星二十八宿图》。该图描绘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位星神形象。

福星排在众星之首,却是一副怪兽模样。从唐朝起,福星的形象出现了转变。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时,道州每年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为奴,但道州并没有那么多侏儒,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儿童置身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制造侏儒进贡交差。官员阳城上任后,冒死上谏,拒绝上供,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于是拯民救子的阳城被人们作为福星来供奉。元朝时所著《三教派流搜神大全》中,福星形象成为温厚的长者,接近现在的形象: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气度雍容。


禄星是民间崇拜的专司功名利禄的幻想神,最早指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中的斗魁六星,因此禄星被古星相认为主大吉,所以,道教尊此神为主司禄位功名。进入隋唐,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通过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是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于是人们便求神灵的帮助,禄星渐渐走红。元朝加封此神与文曲神合二为一,成为文昌帝君,从此成为天下读书人追求功名禄位最崇奉之神。各地开始建文昌庙,或在庙宇中修建魁星楼。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幻想神,是主司人间寿命之神。起初,寿星是指二十八宿中东方的角、亢二宿星神,后来指西宫南极老人星。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此神。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寿星形象也生了变化,最终以硕大无比的额头明显区别于其余诸路神仙。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作为尊老、敬老、祈寿的吉神而存在的。

福、禄、寿常是三仙并祀,反映了世俗生活中人们对幸福、富裕、长寿的渴望与祈求。


二、粉彩瓷器艺术管窥


(一)粉彩瓷器的涵义

这三尊瓷像均饰粉彩。众所周知,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最先是素瓷时代,尤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青瓷历久不衰。北朝末年成功烧制了白瓷,这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是继青瓷、黑瓷以后的又一创新发明。到了隋代,白瓷的烧制已相当成熟,为以后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细瓷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瓷器的样式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两宋时,制瓷业空前发展,制瓷名窑迭出,瓷器种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彩绘瓷峰起争艳,这一时期出现的红、黄、绿彩开创了多彩装饰的先声。

瓷器的装饰手法有胎装饰和釉装饰之分。胎装饰为元代以前的主要装饰手法,釉装饰为元代以来的主要装饰手法。宋时虽然胎装饰使用仍较多,但釉装饰已得到更大发展。元代釉装饰以青花、釉里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明代的釉装饰已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并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三彩等。清代前期釉装饰发展达到高峰,这时的釉装饰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并大量运用色釉,彩瓷以粉彩为代表,至中晚期跃至主导地位。至此,瓷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工艺已达最高水平。

瓷器彩绘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所谓釉上彩,顾名思义是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低温烘烧,使其色彩不致褪脱。粉彩属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解释粉彩瓷器:“中国清代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晚期创制,是釉上彩的一种,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而得名。其烘烧的温度较五彩低,色调淡雅柔和,又称软彩。


(二)粉彩瓷器的制作工艺

粉彩瓷器制作工艺的特点第一是用玻璃白打底,而传统的五彩并不使用。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氧化铅、氧化硅和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熔剂,而氧化砷可引起乳浊作用,玻璃白因砷的乳浊作用而具有不透明的感觉,可将各种彩色“粉化”,使红者呈粉红,绿者呈淡绿,从而使色调品种大大增加,一件器物上彩绘时用色多达十余种,有深浅、浓淡之分。极大地加强了装饰效果。

第二是在彩绘技法上粉彩借鉴了国画中的“渲染法”,具体步骤是:依照先前画成的花朵或衣服的轮廓范围,先填上一层玻璃白,由于它不透明,需空出所画笔痕,等干了以后,再以色料进行渲染,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从而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表现出正、反、仰、俯、翻、转的多种变化。这也是五彩单线平涂法达不到的效果。

第三是粉彩所用彩料为进口的“洋彩”,如以黄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羌水红,此外,还用洋白、洋绿、洋黄、翡翠等进口色料。

第四是在施彩方法上,粉彩和珐琅彩都以油料调色,不再像五彩一样用清水或胶水着色。油彩运用是制瓷史上的一大改革。

最后,由于粉彩炉火的烧成温度较五彩低(五彩是 800℃以上),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比五彩柔和,故称“软彩”。

粉彩所用的部分彩料是外来的和用油调彩,这两点显然受西洋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彩色都是粉彩制作,有些部分仍是五彩的工艺。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珐琅彩瓷器演化而来的,这可从两者的化学组成方面看出:五彩料中不含砷,珐琅彩和粉彩中都有砷;五彩的黄色是铁的呈色,珐琅彩和粉彩中的黄彩都用锑作为呈色剂;传统五彩的红色是铁红,珐琅彩和粉彩的红是金红。鉴于粉彩的主要彩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因此又有“洋彩”之称。

《中国的瓷器》一书这样介绍粉彩:“古彩与粉彩,都通称五彩(硬彩),古彩为我国的传统装饰,在技法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浓艳而不刺目,使用颜料也是就地取材......粉彩本于没骨画法,其所用原料,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颜料几种,如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其洋绿、洋黄、洋白、翡翠等色,皆用硝粉、石末、硼砂各项配成。”

《饮流斋说瓷》文曰:“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色彩甚浓,釉箔其上,微凸起也;软彩又名粉彩,谓色彩深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逸。”


 (三)粉彩瓷器的发展历史

清代前期堪称“盛世”,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代的帝王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都比较喜欢瓷器,尤其康熙本人很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著名的珐琅彩品种,就是在康熙时引进国外彩料创制的,它为粉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康熙晚期时,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已开始出现了景德镇窑烧制的粉彩瓷,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二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胭脂红(金红)彩。

粉彩在康熙时制作尚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制作。自雍正朝开始,粉彩成为彩瓷的主流,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造型有盘、碗、壶、尊、洗、瓶等,图案纹饰题材丰富,绘画日臻精妙。如传世品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穿带瓶就是其典型代表。嘉庆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衰退,景德镇官窑瓷器质量开始下降,民窑方面虽然产量仍是巨大的,但精致之作并不多见。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四朝是在帝国主义入侵和内乱频繁的岁月中度过的,这时的封建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中,相应地,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渐衰落,民窑仍在大量烧造瓷器,但多数比较粗糙。民国瓷器专指清朝覆灭的 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 1949 年之间制作的瓷器。这时的瓷器器型主要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福、禄、寿三星即是当时常见的陈设瓷像之一。

粉彩瓷器产品自问世后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持续至今热度不减,足见其魅力。现存这组瓷像着彩合理,浓淡相宜,恰到好处。人物比例恰当,形神表达准确,瓷质细腻,应为民国时名窑或大窑烧造。瓷像融入了作者对福、禄、寿的理解与感情,富有生活情趣,在形象塑造上不拘泥一格。比如寿星,他更像一位现实生活中的老者,亲切随和,没有惯常的高高在上的神仙之气,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情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瓷器生产不论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这种变化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随着国势之日衰,陶瓷工艺也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逐渐衰微。在瓷业生产方面,总的说来,日益萧条,少有发展创新。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仍遍布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其中不乏珍品。一些已成为现在各大、中型拍卖会的主角之一。

 2002年5 月,陇西县博物馆馆藏福、禄、寿三星粉彩瓷像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肖学智、初世宾、张宝玺、刘志华等人鉴定为馆藏三级文物。

上一页12下一页
打印   收藏   顶部   关闭
   
 

甘公网安备 62112202000080号

版权所有 (C) 陇西县博物馆 Copyright(C) 2017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李家龙宫龙宫广场东侧 邮编:748100 电话:0932-6622006 传真:0932-6622006
陇ICP备20220026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