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时期,劳动人民通过对天象的长期观测,归纳出斗转星移与四时变化之间的周期性规律,并将这一周期细分为24个区间,用于指导农事生产,二十四节气由此而生。
在古老的东方,二十四节气作为阴阳历之外的补充历法,千百年来指引着劳动人民顺应自然,依令而作,依时而息,在斗转星移间安然度过四时更替。这一充满智慧的珍贵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备受民间喜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风尚。
让我们一起走进节气文物,走进文物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而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后气温回升,但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不过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一到,气候回暖,农民们就要盘算全年的农业生产大事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逐渐化冻,耙地保墒就提上了重要的农事日程。“划锄耙压冬小麦,保墒增温分蘖添。抗旱双保不能忘,开动机器灌春田。”
作物一般分为大春作物和小春作物两种,大春作物指的是春夏季种植的作物,以水稻为主;小春作物一般指第一年播种第二年初夏收获的作物,比如油菜、豌豆、胡豆、小麦等。虽然北方许多地方在立春节气里还是寒气逼人,但也要张罗筹措农具机械和种子药肥,进行大春备耕。立春以后,从全国整体来说,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柑橘、杨梅等果树,都需要及时地施春肥和整形修剪;在福建等南方地区,枇杷已经进入幼果期,还需要疏除受冻果、畸形果、病虫果,再视品种、树势强弱来确定留果量。
|